7月12日,“浙江人才新政”新闻发布会正式举行。作为此次新政的一大亮点,转变人才评价导向,打破了唯学历、唯职称、唯论文的窠臼,旨在激发一线优秀人才的工作激情。(7月13日《浙江日报》)
客观而言,时下的中国制造,可以让高铁飞驰、蛟龙入海、玉兔登月,甚至中国技工也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,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、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?问题出在哪儿?当然在教育,说白了,这和技工人才培养上出了问题不无关系。
当下,一个不能否认的现实就是,每年都有很多孩子,因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考出好成绩、而被贴上“笨”或者“不好好学”的标签而走向社会。但还有一个事实就是,在这些所谓的“差生”当中,却有很多人对结合爱好学一技之长表现出极大兴趣。因此,眼下最应该反思的就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,要知道,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有N种模式,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历教育。而职业技能教育,作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,则有可能是当下社会最应该给他们打开的另一扇成功之门。
但在当前,仍有许多孩子和家长将高考视为“鲤鱼跳龙门”的唯一通道,原因就在于,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即便能在市场上拿到高工资,但他们在很多方面也无法享受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一样的待遇,而这也正是造成1.4亿职工中,技术工人才7万人、高级技工才2000多人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其实,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,永远需要不同的社会分工,但不同职业都是平等的,我们不该受到陈旧面子观念的束缚。对孩子而言,无论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,其最终目的都要走向社会,实现自我梦想、创造社会价值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从近些年的就业形势看,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冷遇,而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才却成了香饽饽。个中原因就是,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、实践经验丰富,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。因此,笔者认为,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或者老师,不要总以自己的经验去决定孩子的人生,让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也不失为明智之举。毕竟,唯有最适合孩子价值的发挥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真正成功的教育,应当让人各尽其能,让人对社会有归属感,而不是无所适从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,深化职业教育改革,应像浙江一样尽快“转变人才评价导向,打破唯学历、唯职称、唯论文的窠臼”,以提升“蓝领”工人们的社会地位,维护他们的职业尊严,努力为他们打通社会上升通道,从而更好的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。